我们每一个人 -- 观影会

思考了半个月,我还是不能做到很平静。自己文笔也不够好。那就先这样吧。因为大家都知道的原因,这篇同时发在Medium上。欢迎在Medium上讨论。

Medium 链接

11月16日,我和20位中国朋友们看了这部纪录片,观影后做了一次讨论。

第二次看纪录片,还是忍不住掉眼泪。特别是每一个家庭说着自己没办法,政策特别紧,只能放弃小孩的。我爸也是这么说的。

看到艺术家拍的婴儿在医疗垃圾袋子里的场景,现场好多朋友都转过头不看屏幕。


看完之后我们讨论了一个小时。之前po的日志后收到的评论,让我对可能听到的讨论有了一点心理建设,但真的听到某些观点的时候我又没忍住,好几次脱口而出了。

对于我个人来说,这部纪录片最大的意义在于导演在讲了她想讲的故事的同时提供了一个平台,让我们开始讨论和分享。就像片子里说的,最害怕的是遗忘。

当天讨论,我只准备了一个问题,这个纪录片里有什么新的信息。几位友邻都分享了国际收养对于他们来说是新信息。

讨论快速转移到友邻们不喜欢纪录片的原因。例如:这部片的名字太大了,导致我们可能想要的更多。而纪录片并没有探讨政策本身的历史、效果,没有给我们足够的历史背景、数据来评价这个政策好不好。但另一些友邻认为这恰恰是这部纪录片好的地方,导演并没有很多野心要去评判这个政策,而是从人文关怀的角度来做这个课题。

不过多久,又有一位友邻提出,我们到底在讨论这个政策,还是在讨论人,因为这很不同。这是一个非常常见和普遍的问题。

政策有没有用,没有人能100%地有确切答案,毕竟没有平行世界。但是有很多学者研究过,给出educated guess,有很多科学数据支撑,比我们自己凭感觉说要科学很多。(我收集了一些学术论文和视频,链接和简介在这个Github页面上)。

很多人说政策是好的,但实施的手段太残酷了,越到底层越残酷。纪录片里导演采访了村里的村干部,看着村民的房子被拆,他心里也是觉得可怜,但他不敢反对,只能自己不动手在旁边看着。但是没有自上而下的压力,这些普通的村官、妇女主任、接生人员,甚至父母,会做出这些残忍的事情来吗?

我们真的可以把政策和执行分开来吗?我们每一个在1979年 到2015年出生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的人,都难逃计划生育/一胎政策的影响。哪怕政策是100%有用,也无法抵消因为政策无数人遭受的痛苦甚至付出的生命。
从这个政策开始实施,我们每一个人就不再是人了,我们是一个数字,是社会的累赘,是需要被处理掉的医疗废物。

而我们中的好多人,都接受了这个现实,在政策已经结束后还在为政策辩解。在别人勇敢说出自己的故事,记录不能发声的人的故事,拍出这样的纪录片的时候,第一反应是导演就是为了抹黑,就是为了诋毁中国和dang。

有些朋友确实很幸运,也许父母十分不在意孩子性别,又或者刚好是男性、满足父母的希望,但是个人的幸运,更应该让我们去看到、尝试理解不幸的人的遭遇。


现场也有朋友分享了自己的经历。有朋友作为家里的第三个孩子,是男生,上有一位哥哥和一位姐姐,他上大学前都没有户口;有朋友自己的cousin是从中国收养来的,她不知道自己的cousin看到纪录片里跨国收养背后的产业链会如何猜想自己的身世;有朋友说自己是幸运的,作为家里的独女,享受到了更多家庭资源;也有朋友说自己不是独女,父母也提供了经济支持让她出国…

愿意分享就是最棒的事情。纪录片里导演想去和当年被强迫流产过的女性聊,被阻止了。她用方言说了一句,我没听懂,英文字幕是 But they’ve never had the chance to talk about it…

我特别特别赞同这句话。我之前写的日志和后来发的,都有人回复,“都过去这么久了,人要往前看”之类的人生导师言论。表面上好像是在做好人,背后的逻辑是让人闭嘴,因为个人的想法、伤痛都不值得提,不值得别人的时间。

我很喜欢被跨国收养孩子的团体。她们确实有比较好的际遇,或许获得了很好的物质条件,获得了一个很好的家庭,但她们失去了亲生父母,失去了像普通孩子一样长大的权利。她们心里也许这辈子都会有一个黑洞。但这个群体里的很多人都很勇敢。她们用文字、用视频,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想法。她们在自我疗伤的同时,她们的文字、她们的存在给更多有类似经历的人带来很多勇气和温暖。
很多时候,我们都只是想知道,I’m not alone。

之前写了《我会一直记得》,有一部分是因为看完纪录片后的冲动,更重要的是希望如果说出来,能给一位两位有过类似经历的朋友带来一点点陪伴。


最近经常想到幼儿园小学就学到的一句话,我们要做革命建设的螺丝钉,是社会主义这个大机器里的一颗小小螺丝钉,哪里需要去哪里。

但是我们真的是螺丝钉吗?我们不是。我们不是可以被随意放置、使用、抛弃的螺丝钉,我们有血有肉有思想有头脑,有情有爱有欲有心的每一个活生生的人。